足踝結構就像底架一樣,把人體支撐起來,並讓人類得以行動。人體步行時,需承受來自「體重往下」及「地面反作用力往上」的雙重負荷。根據運動醫學研究,以一個60公斤的人來說,在正常活動下,一天足部所需承受的壓力,可以累積到600~1200公噸。由於步行時,足踝是第一個承重的關卡,足踝的結構正常,兩條腿就能夠順利的分釋負荷,給各個肢節、筋骨來共同承擔,不會偏重在某一個關節或部位上。若是第一個關卡有問題了,就會使負重「過度」集中在某些筋骨上,因而造成痠痛反應。
足步活動時,足底所承受的負荷平不平衡?從鞋子的鞋底,就可以看出端倪。當您發現後外側的鞋底,總是磨損而缺角,那麼後外側的足踝,在活動時所承擔的負荷,就會比別處大。我們用專業的「足壓感測系統」,來做步態分析及足步壓力檢測,也可以看到後外側的足底壓力,明顯高於其他區塊。由於無法像正常的足踝結構一樣分釋負重,『 後外側壓力足 』會導致負荷力線,交會在某些筋骨上,造成該區負擔過大,因而引發酸痛症。
多年來,我們使用專業的「足壓檢測系統」,來為筋骨酸痛的病患做檢測,並使用大數據來分析足壓檢測資料庫,映對的結果可以發現,患者若有顯現出異常的足底壓力區,在足底或足踝以上的某些筋骨區塊,會產生酸痛的問題,這是因為在活動時所產生的力學傳導,容易交集在這些區塊,形成「異常的承重區」,時間久了就會負荷不了,而引發酸痛反應。
我們將『 後外側壓力足 』的檢測結果,使用大數據分析,歸納出容易引發的酸痛症,計有:足底筋膜炎、足跟痛、足外踝部酸痛、小腿外側痠痛、膝關節炎、大腿臀部外側痠痛、髖關節炎、腰背痠痛、坐骨神經痛…等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筋骨越來越老化了,承受力也越來越差,一旦有上述的問題,腰椎間盤、關節磨損的傷害也越容易惡化,到最後回不去了,就只好以開刀或換關節收場。所以有『 後外側壓力足 』的鞋底現象,就要特別注意了。
『 後外側壓力足 』造成女性美觀上的困擾
另外,『 後外側壓力足 』形成的腿型外觀,通常是女性朋友不喜歡的「O型腿」、「XO型腿」,足踝結構就像底架一樣,把人體支撐起來,『 後外側壓力足 』的足跟骨部位,會產生偏斜的現象,如此就會影響到支架的支撐角度,角度有所改變了,就會往上連動小腿、膝關節、大腿、髖關節、骨盆、脊椎的整體架構,因此,腿部的外觀就會隨之改變。在高壓區塊的足底及腳後跟,可以明顯看到粗糙厚皮、厚繭或皸裂紋路,造成女性朋友在美觀上的困擾,經常在處理後又反覆出現,這些都是長期承受壓力磨損的結果。
筋骨保健 預防勝於治療
根據醫學研究,25歲是人體筋骨發育的成熟高峰期,25歲以後,筋骨的品質、承受能力,就會隨著歲月,逐漸的走下坡,至於走下坡的快慢,除了個人的使用狀態之外,就要看個人的保養功夫做的好不好?所以我於門診或演講時經常宣導,25歲以後就要注意「穿對鞋」,選擇適合自己腳型及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鞋子來穿,尤其女性的筋骨結構,天生就比男性弱一點,老化又比男性快一點,因為筋骨痠痛而就診的比例,也比男性高,所以保養的腳步,一定要比男性快一點。
因此,已產生『 後外側壓力足 』的年輕族群,在鞋具的選擇上,就需要謹慎一點,建議使用具有保健機能的「足弓鞋墊」,可以發揮「平均釋壓」的效果,來增加腳底釋壓的面積,以協助分散後外側腳掌的壓力,並給予腳底「足弓」適當的支撐,以協助足踝維持正常的支撐角度,如此既可以幫您的腿部「微整型」,來修飾腿型外觀,還能避免因不當負荷,所造成的筋骨「隱性傷害」。
20多年來,我們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,研發出適合臨床上使用的「足弓鞋墊」,針對已經有筋骨損傷族群、銀髮族給予協助,打從足底給予足踝結構良好的支撐,來維持正常、穏定的活動姿態。當使用了足弓鞋墊,異常的足底壓力區就會減緩下來,而相應的酸痛區域,在經過治療後,又使用足弓鞋墊加以鞏固,病情就會得到改善。但是,在臨床觀察上發現,當患者又有一陣子不穿鞋墊了,異常的筋骨壓力區又產生了,舊有的酸痛又出現了,所以又要來門診報到了,這就是我一直在宣導的,使用鞋墊來輔助筋骨保健的重要性。
專業的足弓鞋墊,主要是把「足踝結構」照顧好,將我們醫師群所研發的『可塑形足弓鞋墊』,擺放在鞋內使用,可自動塑型出符合個人的足弓形態,成為專屬於自己的鞋墊,就能把足踝這個底架,支撐的更穩固,一來幫助筋骨「減震、緩壓」,減少足步活動所產生的重力,對筋骨的衝擊。二來還能夠「平均釋壓」,將重力平均分擔給足踝、膝蓋、腿、臀、腰周圍的骨骼、肌肉、筋膜、肌腱、韌帶、軟骨等組織,讓大家一起來承擔的好處,是重力不會過度集中在某一區塊,造成該區負荷過大而引發痠痛。三來還能夠「穩定步態」,如果以一座「拱橋」來比喻,前腳掌及後足跟就像是「橋墩」,足弓結構就像是拱形的「橋面」。年紀大了、生病、受傷了,導致橋面弱化了,整座橋就容易搖搖晃晃的,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給予「橋面」一個良好的支撐,那麼搖搖晃晃的狀況,就能夠得到改善,進而降低了步行時跌倒的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