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 纖維肌痛症 」對於患者來說,真是一種摸不找頭緒的病症,有時候早上人明明好好的,下午就突然產生痠痛不適的現象,或是今天好好的,明天就不舒服,全身或局部的筋骨無來由的發熱、僵緊、痠痛、麻痺感…等。由於如此,也經常讓患者陷入恐慌及焦慮之中,不知道自己身上得的是什麼怪病,吃不好也睡不好,搞的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品質都受到影響。
從現代醫學的疾病確診上,「 纖維肌痛症 」也往往會產生判定上的困難,患者經常因為莫名的不舒服,而被迫經常去「逛醫院」,從痠痛科、復健科、神經內科、看中醫…等,到後來乾脆被醫生建議去看「精神科」,直到一段時間後,才會被確診是「 纖維肌痛症 」。以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,如何引發此症?也沒有明確的定論,可能是由於中樞神經敏感度過高的問題(所以我經常開玩笑說是「神經過敏」),在西醫的用藥上,會使用抗癲癇藥物及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、肌肉鬆弛劑、舒緩焦慮、安眠藥…等來治療此症。
「 纖維肌痛症 」患者往往也會有一個特質,就是容易緊張、焦慮,產生「自律神經失調」的多種症狀,首當其衝的就是睡不好,中醫稱之為「肝氣鬱結」(但不是人體真正的肝臟壞掉了,是中醫對人體精神狀態的一種證型論述),身心沒有得到好好的休息,又會使得痠痛症狀加重,形成惡性循環,所以我在臨床治療上,就會特別注重這一類的用藥,讓患者「疏肝解鬱」,緩和情緒並幫助睡眠,特別焦慮亢進的,還要「重鎮安神」,讓患者神經亢進的狀態得以平復。
另外,痠痛經常在午後、半夜、疲勞、睡不好、過度運動、長期維持某種姿勢、久站久走後、女性經期時、感冒時會明顯發作。氣候變化大、日夜溫差大的季節,下雨、颱風前,換季前由冷變熱、由熱變冷,都會讓患者明顯感受到不舒服。在酸痛的治療上,還要判斷是屬於「瘀熱」還是「寒凝」。「瘀熱」證型的患者,經常感覺患部有烘熱感、容易發汗,患部觸摸起來會有溫熱感、膚色看起來較為瘀紅、腫脹感及疼痛感強烈,在治療上就要使用「活血化瘀、通經活絡、清熱解毒」的中藥予以服用。「寒凝」證型的患者,會感覺患部有冰涼感、無力沉重感,患部觸摸起來比較冰涼、容易怕冷、僵硬及疼痛感強烈,膚色看起來較為蒼白或萎黃暗沉,經常容易感覺疲勞倦怠,在治療上就要使用「補氣補血補陽、通經活絡」的中藥予以服用。
對於「纖維肌痛症」患者的建議
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,在晚上11點前就要去睡覺,儘量不要熬夜,要睡足7〜9小時,讓身體在充足的睡眠中,好好的從事自我修復的工作。中午可以的話,最好能夠躺臥休息一下或是閉目養神。
經常從事戶外運動,到大自然中走一走,曬一曬太陽、看山看海,如此能夠紓解身心無形的壓力。需要有適當而規律的運動,但是要了解身體能夠承受的「底限」在哪裏?因為過量的運動,身體負荷不來,反而會引發肌痛的症狀,所以一定要自己做觀察,譬如快走能夠走多久?超過30分鐘,會不會引發痠痛?騎腳踏車能夠騎多久?能不能爬山、做重訓、做瑜珈、跳有氧…等諸如此類的運動負荷觀察,才不會讓運動成為痠痛不適的來源。
維持正確的工作及生活姿勢:患者特別容易因為某些不當的姿勢,而引起酸痛反應,而且不容易自行舒緩,常常會有「累積現象」,一天二天三天積累下來,就會突然爆發強烈的酸痛反應,患者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,怎麼在身體的某些部位,又無來由的爆痛起來,通常還會伴隨著腫脹、烘熱出汗、僵緊、竄麻等不同感受,譬如工作上需要使用電腦,或是經常低頭使用手機,頸肩部位就會容易引發酸痛,手臂、手指就會感覺有酸脹竄麻感。長期久坐或姿勢不良的,腰背部就會酸痛,下肢部位就會有腫熱、酸痛、竄麻、冰涼等不適感,所以自己必需要觀察並改善自己的工作及生活姿勢。
多從事一些能夠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正當興趣,睡前應避免滑手機及追劇或做一些動腦筋的事,可以聽一些放鬆心情的音樂,或讓自己放空準備入睡,應避免讓自己的情緒過度的刺激及身心壓力不當的累積。
女性在月經期間,也特別會感受到痠痛的強烈反應,這是由於賀爾蒙的變化及氣血流失導致經絡失養所致,需要多休息、多補充食物營養、多喝溫熱水(每日2000〜3000c.c),可以用熱敷毯溫敷痠痛不適的部位(約40〜45度),放鬆心情,切莫過度焦慮、恐慌,等到月經過後,氣血慢慢回補,再配合服用藥物(中、西藥結合亦可),就會逐漸恢復。
氣候因素是很大的考驗,尤其是在台灣北部,氣候變化、日夜溫差較大,全年平均濕度也偏高,所以更容易讓患者感到不舒服(所以我常開玩笑要患者搬到南部、東部去住),在每年的11月至隔年5月,因為氣候因素,經常會讓病情反反覆覆,直到進入夏季,氣候較為穩定了,就會感覺病情平穩和緩下來,所以患者在這個時期要注意「保暖」,避免吹風、淋雨、受寒,也要多喝溫熱水(每日2000〜3000c.c),可以用熱敷毯溫敷痠痛不適的部位(約40〜45度),即使是夏天在冷氣房裏,也要避免冷氣、風扇直吹,以減少風、寒、濕等氣候因素的影響。
在飲食上盡量食用溫和的食物,避免烤、炸、過於辛辣、刺激、生冷的食物,在臨床上有觀察到,高普林的食物、香蕉、竹筍、鴨肉、鵝肉、偏酸食物,似乎會引發患者痠痛不適,但是在醫學上並無確切定論,在此提出僅供患者觀察參考。
醫病之間的溝通很重要,醫生及復健師必需對此疾病,要有充分的認識,與患者不斷的溝通,幫患者找出日常生活中,容易引發酸痛的危險因子,並且要有相當的耐心,來安撫患者不安的情緒,讓患者有信心,渡過一次又一次的酸痛考驗。有部分患者,也會剛好在從事復健、推拿、針灸治療後,遇到其他引發因素(如月經、氣候變化、情緒壓力、睡不好…等)累積所產生的痠痛,而誤解是治療上所導致的不良反應,實際上以臨床的治療經驗來看、不論是西醫復健或是中醫的推拿、針灸,都是使用最為和緩的手法及穴位治療,以避免對患部的刺激,所以絕對不會引起任何副作用。但是,這些都必需跟患者溝通清楚,以免引發醫病之間的誤會,造成雙方的不愉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