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天氣炎熱,出汗較多、體液及營養物質容易消耗,身體的消化及吸收功能亦較為減弱,因而夏日進補以涼補、清脾、袪暑化濕為原則,選擇較寒涼的食物來食用;中藥裡亦有山藥、白木耳、桑椹、玉竹、蓮子、黃耆、茯苓等都是屬於涼性的食材,也可常調理食用。
夏季 進補 主要分2個方向
- 益氣生津: 夏季天氣炎熱,出汗較多、易耗氣傷津,適合要吃一點能夠補益陽氣和津液的藥物,但性質要平和、微涼,切忌滋膩、溫熱之品,對於老人、體質虛弱之人尤應如此。具體藥物如下: 五味子、玉竹、冬蟲夏草、酸棗仁、黑豆、木耳、松子 … 等。
- 健脾和胃 :因為脾和胃在夏季,尤其是長夏時最易受到損害,原因有以下幾點:一是暑濕之氣盛,而濕邪困脾,易阻礙脾胃之運化之氣;二是夏季人們吃寒涼食品多,而寒涼傷胃;三是夏天喝水多,沖淡了胃液,降低了胃液的殺菌力,致使致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。 有鑒於此,夏天必須重視保護脾胃功能,故應常吃一些健脾和胃的藥物和食物,主要如下:白扁豆、太子參、白朮、甘草 … 等。
進補 時機 : 中醫養生防護學家發現,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患,於夏季的調養,可使病情大幅好轉。中醫依據「發時治標,平時治本」的原則,除了在冬天發作時治療之外,就常常採用「冬病夏治」的方法治療。夏季治療「三分醫藥、七分調養」以補腎、健脾、養肺為主要治則,此外,一些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及一些陽虛陰寒內盛的疾患,如肺氣腫、肺心病、支氣管哮喘、慢性腹瀉、虛寒性胃疼、腹疼、腰痛、下肢體痛等症,皆可以透過夏季 進補 的調養治療,使病情好轉,有的還可以根除。
很多人因為補藥與自己的體質不合,反而會有愈補愈糟糕的情況出現,此時應立即停止進補。 有感冒、喉嚨痛、發燒、嚴重咳嗽等症狀時,是不宜 進補 的,否則會使病情更嚴重。 若有舌苔厚、胃腸脹、消化不良的現象,必須先治療胃腸病,胃腸問題解決後才可進補。 火氣大、口乾舌燥、心情煩躁、皮膚發癢,這種情形是火氣大的反應,都是不能 進補 ,以免愈補愈旺的情形出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