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踝結構就像底架一樣,把人體支撐起來,並讓人類得以行動。人體步行時,需承受來自「身體重量」及「地面反作用力」的雙重負荷。根據運動醫學研究,以一個60公斤的人來說,在正常的活動下,一天足部所需承受的累積壓力,可以達到600~1200公噸。由於步行時,足踝是第一個承重的關卡,足踝的結構,大大影響了身體後續力學的傳導。足踝的結構正常,兩條腿就容易平均的承受負荷,受力後的傳導途徑也能較為順暢,不會偏重在某一個關節或部位。若是第一個關卡有問題了,就容易使負荷集中在某部位,時間久了,該部位漸漸承受不了,而產生痠痛反應。
足步活動時,左、右側下肢所承受的負荷平不平衡,從鞋子的鞋底,就可以看出端倪。當您發現一側的鞋底,磨損的比另一側多,鞋內墊凹陷比較明顯,或是一側鞋的結構,經常損壞的比較快,那麼這一側腳所承擔的負荷,就會比另一側還要大。我們用科學化的「足壓感測系統」,來做步態分析及足步活動檢測,也可以看到這一側的足底壓力,明顯高於另一側,數值落差越大,就表示不平衡的狀況越嚴重。由於長期的超勞,這一側的腰背、下肢筋骨,就容易引發痠痛問題,在臨床上,常見的有 足底筋膜炎 、足跟痛、小腿痠痛、肌筋膜發炎、膝關節炎、髖關節炎、腰背痠痛、坐骨神經痛…等,尤其是中老年人,筋骨越來越老化了,承受力也越來越差,一旦有上述的問題,脊椎間盤、關節磨損的傷害也越容易惡化,到最後回不去了,就只好以開刀或換關節收場。
正常人會產生下肢「負荷不平衡」的問題,在臨床檢查後發現,經常是由於「長短腳」的問題。現代人工作、生活姿態不良,導致脊椎側彎或骨盆傾斜,影響到下半身筋骨結構,就會造成後天性的「長短腳」。曾經有下肢骨折病史,因為骨折癒合後,骨頭長度改變了,左、右腳的長度,就會有些許差距。另外,有些人因為工作時的慣性姿態,會把重心放在同一側,時間久了,也會變成「重心腳」而過度承受負擔。老年人一側的肢體比較萎弱,或是有痠痛的病症,就會把活動重心放在較能支撐的那一側,因而導致負荷不平衡的問題。還有中風後遺症、脊椎手術後,或是膝、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,或是嚴重的外傷、跌撲損傷癒後,皆會影響活動姿態,導致下肢負荷不平衡的狀況。
年輕的時候,筋骨自我調節機能還不錯,負荷不平衡的問題還能承受,直到中老年以後,逐漸負荷不了而產生酸痛症狀,原因就是忽略了負荷不平衡的「隱形傷害」。上述的族群,若是有持續性痠痛的問題,也要建議您千萬不要拖延,應立即接受專業醫療人員的檢查及治療。臨床上,「嚴重」的下肢負荷不平衡問題,就需要使用醫療性輔具來協助矯正,然而大部分的人群,都是處於「輕度」不平衡的狀態,一般只要穿著具有「輔助平衡」的功能性鞋具,就可以來幫助筋骨的保健。
自我保健DIY
- 當您發現有上述鞋底磨損的問題,建議您盡快穿著具有「輔助平衡」的功能性鞋具,預防勝於治療,對於您將會很有助益。
- 泡腳、泡溫泉:用熱水泡腳,有時間就早、晚泡一次,在可以承受的熱度內(約38~40度)。如使用泡腳機可以設定溫度在40度以內。或用老薑四兩切碎,加水c,大火滾後轉中小火煮20分鐘,再將老薑渣濾掉,剩下的水放涼後,裝入寶特瓶放冰箱冷藏備用,泡腳時在水中加入200c.c使用(也可加入泡腳機使用,但要注意有無此功能)。但是在急性期,患部有紅、腫、熱感或腿部有傷口,則不宜泡腳。經常去泡溫泉,也是一種熱療保健法。
- 伸展運動:將整支腿及膝蓋打直,足掌往上翹,拉伸足底和小腿後側的筋膜、肌肉,逐漸拉伸到可以承受的力道,然後要撐住,默數到9再放鬆。然後再反方向,將足掌往下壓做伸展運動,可重複這2個動作20~30次,分次做,逐漸累加到每日200下左右。有空隨時都可以做,站立時或坐著都可以練(坐捷運、公車時我經常練),也可以修飾腿型、緩解腿部痠痛及強化膝、踝關節的穩定度,尤其在泡腳後伸展效果最好。
- 使用按摩器或保健按摩,來放鬆肌筋膜:可以藉由專業的腳底按摩或筋絡按摩,來放鬆肌筋膜,或是像腳底按摩器或手持式按摩器,都可以用來DIY,按摩腳底或腿腰部及容易痠痛的部位,按摩時間要適當,否則容易造成二度損傷痠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