瞭解自身的足踝結構-認識「 扁平足 」
認識「足弓」
瞭解自身的足踝結構,最重要的就是認識「足弓」。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,「足弓」對人體步行產生重大的影響。足部精巧的筋、骨構築而形成了「足弓」。「足弓」為足底的弓弧型狀,常人只要把腳翹起來就可看到自己的足弓。這種經由人類行動需求演化而來的造型,能夠減低衝擊、分散承重、穩定步態。因為站在第一線為身體服務,所以足弓的結構就很重要。現代醫學之「生物力學」研究表明,踝部、足弓的結構變化,可以影響人體行動時,所承受重力在體內的傳導途徑。
由於人是一個整體,正常人體的筋骨、關節,在活動時,很自然的會產生連動,現代醫學稱之為「運動鏈」,所以走一步路,必需牽動全身的筋骨。由於遺傳、病變、姿勢不良、工作勞損、運動傷害、老化、肥胖、穿了不適合自己的鞋子…等因素,造成整個足踝、足弓結構的改變,力學的傳導途徑因此失衡,進一步造成某部位的筋骨,承受了不當的負荷,長期過勞後,就會引起痠痛反應。
認識「 扁平足 」
扁平足 (低弓足):足底內側的足弓弧度減少或消失了,呈扁平狀,就稱為 扁平足 ,俗稱「鴨母蹄」。我於門診時經常看到,小朋友由於 扁平足 或低弓足的關係,影響了正常的活動意願,或是經常跌倒受傷,而遭到家長責怪。其實家長只要稍微仔細觀察,就會發現小朋友行走姿勢比較怪異,幼童時不耐站立、行走活動,很容易喊酸而經常要求大人抱抱,幼稚園及國小階段,就會經常跌倒受傷,原因是小孩子喜歡跑跑跳跳,特別在快跑活動時,突然要加快腳程速度或轉彎、跳躍、動作變化較大時,就容易失去平衡而跌倒受傷。所以家中小朋友如果經常跌倒摔傷,就要特別就醫,診斷是否為「 扁平足 」,若經確診後,平日就要給小朋友穿著適當鞋具或矯正鞋墊。
站立時或活動時,足底完全貼合地面,翹腳時也看不到一些足弓弧度的 扁平足 ,下蹲到底,身體會往後傾倒,無法如常人自然而穩定的蹲下,這一種醫學上稱之為「僵硬型 扁平足 」。這樣的成年人,在臨床上的觀察經驗來講,也會比一般人容易會產生筋骨痠痛及脊椎相關的病變。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後,下肢肌群好發痠痛,關節也容易腫痛變形,常見足、踝、膝、髖部退化性關節炎。脊椎容易產生病變,如椎間盤突出(民間稱之為骨刺),造成頸、肩、腰背痠痛、坐骨神經痛。另外,後天因素也會造成足弓弧度減少,呈現「低弓足」現象。譬如受傷、骨折、老化、姿勢不良、筋骨病變、肥胖…等,導致足弓結構的改變,也同樣容易發生上述的痠痛病症。
從學理上來分析, 扁平足 、低弓足會引起「筋骨連動效應」,舉例來說,往上連動就造成「膝外翻」,膝關節外側壓力因此增高,加速了膝蓋外側半月板軟骨的磨損,膝蓋內側的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受到外翻的不當牽拉,就會引起痠痛,如此錯雜就演變成膝蓋「退化性關節炎」。再往上就會導致「骨盆前傾」,骨盆結構的改變,又連動到腰背、脊椎,導致腰背的肌肉、筋膜及脊椎內的椎間盤,承受了異常的負荷,最後撐不住了,就造成腰背痠痛、坐骨神經痛。
扁平足 及低弓足的族群,比一般正常人容易好發痠痛,譬如同樣的足步運動量,這些族群的人,腰、腿、膝、足、踝某一部位,就容易產生持續性的痠痛。尤其是老年人,對於他的日常活動會造成困擾,因為害怕痠痛而減少了活動量,日子久了,就導致了肌力不足、肌少症的發生,要足步活動就更不容易了,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。在臨床上,就經常有老人家訴苦,好像每天「坐著等死」的感覺,所以 扁平足 及低弓足的族群,奉勸您一定要及早做一些預防保健的動作,以下就來介紹一些簡單的方法:
一、穿著具有「減震緩壓、分散承重、穩定步態」的 扁平足 (低弓足)專用鞋具,對於您的足步活動,將會很有助益。
二、泡腳:用熱水(溫泉)泡腳,有時間就早、晚泡一次,在可以承受的熱度內(約38~40度)。如使用泡腳機可以設定溫度在40度以內。或用老薑四兩切碎,加水5000c.c,大火滾後轉中小火煮20分鐘,再將老薑渣濾掉,剩下的水放涼後,裝入寶特瓶放冰箱冷藏備用,泡腳時在水中加入200c.c使用(也可加入泡腳機使用,但要注意有無此功能)。但是在急性期,患部有紅、腫、熱感或腿部有傷口,則不宜泡腳。
三、伸展運動:將整支腿及膝蓋打直,足掌往上翹,足趾也要往上翹,拉伸足底和小腿後側的筋膜、肌肉,逐漸拉伸到可以承受的力道,然後要撐住,默數到9再放鬆。再反方向將足掌往下壓,重複上述動作,上下動作算一次,可連續做20~30次,一天分成幾次做,逐漸累加到每日200下左右。有空隨時都可以做,站立時或坐著都可以練(坐捷運、公車時我經常練),也可以修飾腿型、緩解腿部痠痛及強化膝、踝關節的穩定度,尤其在泡腳後伸展效果最好。腰背部的運動,可以從事核心肌群鍛鍊或請教專業人士,給予合適的運動指導。
四、使用按摩器或保健按摩,來放鬆肌筋膜:可以藉由專業的腳底按摩或筋絡按摩,來放鬆肌筋膜,或是像腳底按摩器或手持式按摩器,都可以用來DIY,按摩腳底或腿腰部,按摩時間要適當,否則容易造成損傷痠痛。